認識腹壁疝氣:您該知道的事
編撰: 三軍總醫院 減重代謝暨消化系微創手術中心 徐國峯醫師
您是否曾發現肚子某個部位鼓出一個腫塊,站起來、用力或咳嗽時更明顯,但躺下後又變小甚至消失?這可能不是單純的「胖」或「肌肉鬆弛」,而是所謂的腹壁疝氣。
一、什麼是腹壁疝氣?
腹壁疝氣是指腹部肌肉或結締組織變得薄弱或出現缺口,讓腹腔內的器官(像是腸子或脂肪組織)從這些薄弱處「跑出來」,形成一個腫塊或膨出。
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腹部的任何位置,最常見的是肚臍周圍或過去開過刀的地方。
這是一種常見的情況,每年都有許多人因為疝氣不適或出現併發症而需要接受治療。
二、常見的腹壁疝氣種類
腹壁疝氣有幾種類型,依據位置和成因不同:
- 臍疝氣:發生在肚臍附近。嬰兒常見先天性臍疝氣,成人則可能因懷孕、肥胖或腹壓增加而產生。
- 切口疝氣:手術傷口癒合不良導致,尤其發生在腹部手術後,約有一成以上病人可能會遇到。
- 上腹疝氣:出現在肚臍與胸骨之間,通常與腹壁天生較薄弱有關。
- 其他類型:如側腹疝,雖然較少見,但也屬於腹壁疝氣的範疇。腹股溝疝氣的突出部位,嚴格來說仍屬於腹壁的延伸區域,所以在廣義上,它是腹壁疝氣的一種特例。
三、有哪些症狀?
腹壁疝氣的症狀會因人而異,但常見的包括:
- 腹部腫塊:站立、咳嗽或用力時會鼓出來,躺下時可能縮回去或消失。
- 不適或疼痛:有些人會覺得腫塊部位有脹感、悶痛,特別是在提重物或久站時更明顯。
- 消化不適:部分患者會有腹脹、脹氣等感覺。
⚠️ 緊急情況警訊!
若出現以下情況,請立刻就醫:
- 腫塊變硬、無法推回肚子裡
- 劇烈疼痛、噁心、嘔吐或發燒
這可能是嵌頓或絞窄疝氣,若不及時處理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
四 、為什麼會得腹壁疝氣?
腹壁疝氣大多與腹壁變薄弱或腹壓增加有關。常見的原因包括:
- 手術後傷口癒合不良
- 長期咳嗽、便秘、肥胖、懷孕或經常提重物
- 先天性腹壁較弱
- 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)、抽菸等會影響組織癒合的因素
五、誰是高風險族群?
接受過腹部手術的人
體重過重或肥胖者
孕婦
年紀較大、肌肉逐漸退化者
六、發現症狀怎麼辦?
若您發現腹部有異常突起或感到不適,請及早就醫。
外科醫師會透過觸診、超音波等方式來診斷,並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。
早期發現、早期處理,可有效預防併發症,讓您安心又健康!
參考資料:
Johns Hopkins Medicine – Ventral (Abdominal) Hernia
NCBI Bookshelf – Ventral Hern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