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腹壁疝氣:成因與危險因子

編撰: 三軍總醫院 減重代謝暨消化系微創手術中心 徐國峯醫師


認識腹壁疝氣:成因與危險因子

腹壁疝氣是指腹部肌肉或結締組織出現薄弱處,使腸子或脂肪等腹腔內容物向外突出,形成可見或可觸摸的腫塊。瞭解疝氣的成因與危險因子,有助於民眾掌握疾病來源、提早預防,並降低併發症風險。

一、腹壁疝氣的形成原因

腹壁疝氣的產生,多與腹壁結構薄弱或腹內壓力上升有關。以下為常見原因:

手術後傷口癒合不良

接受過腹部手術(如剖腹產、腸道手術)的人,若傷口癒合不完全,該處組織較薄弱,可能形成切口疝。研究顯示,約12%的腹部手術患者可能會出現此類疝氣。

腹壓長期增加

長期或頻繁腹內壓力上升,會持續拉扯腹壁組織,導致疝氣形成,包括:

慢性咳嗽(如肺病或吸菸引起)

長期便秘,排便時需用力

頻繁搬重物或劇烈運動

懷孕或腹部肥胖造成持續壓力

先天性腹壁薄弱

部分民眾天生腹壁肌肉或結締組織較薄,尤其在肚臍附近,易形成臍疝。

年齡相關退化

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與結締組織逐漸鬆弛、彈性降低,使腹壁結構變弱,疝氣風險也隨之上升。

二、增加疝氣風險的因素

某些生活習慣、健康狀況或體質特徵會增加罹患腹壁疝氣的機會:

肥胖

腹部脂肪增加腹內壓力,同時造成筋膜鬆弛,是疝氣的常見高風險因子。研究顯示,肥胖患者疝氣復發機率較高。

吸菸

尼古丁與其他毒素會影響傷口癒合,提升術後感染與疝氣形成的風險。

慢性疾病

糖尿病:延緩傷口癒合,易導致切口疝。

慢性肺病(如COPD):持續咳嗽增加腹壓。

肝硬化與腹水:腹內壓持續升高,影響腹壁承受力。

懷孕與分娩

尤其是多胎妊娠或多次分娩,會導致腹壁撐大、肌肉鬆弛,增加疝氣風險。

遺傳與結締組織疾病

如有馬凡氏症候群、**埃勒斯-當洛氏症候群(Ehlers-Danlos)**等結締組織病家族史者,腹壁強度較差。

過度用力的工作或運動

經常從事搬重物、舉重、核心負荷高的訓練或工作,長期下來會造成腹壁磨損。

三、誰是高風險族群?

以下族群因其身體狀況或生活型態,更容易罹患腹壁疝氣:

曾接受腹部手術者

年長者(60歲以上)

肥胖或體重起伏大者

懷孕婦女及多產婦女

慢性咳嗽或便秘患者

經常搬重或從事高強度工作者

四、如何預防或降低疝氣風險?

雖然疝氣無法完全避免,但透過生活中的調整與健康管理,可以大幅減少發生機率:

維持健康體重

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,避免過重造成腹壓上升。

戒除吸菸

有助於提升組織癒合力,降低術後併發症。

改善排便習慣

多攝取高纖維蔬果與水分,減少便秘與排便用力。

✅ 注意正確姿勢

搬重物時使用腰腿發力,避免過度壓迫腹部。

✅ 積極治療慢性病

控制糖尿病、肺病等基礎疾病,減少對腹壁的負擔。

結語

腹壁疝氣雖不一定一開始就帶來劇烈不適,但其併發症可能對健康造成威脅。透過認識成因與危險因子,民眾可以提早注意並做出改變,以預防疝氣發生或惡化。如果您屬於高風險族群,或已有可疑症狀,請及早諮詢外科專科醫師,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建議。


參考資料:

Johns Hopkins Medicine – Ventral (Abdominal) Hernia

NCBI Bookshelf – Ventral Hernia

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– Ventral Hernia Patient Educ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