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股溝疝氣的治療方式
編撰: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 外科 世木村醫師
一、非手術治療方式(例如觀察、疝氣帶使用)
腹股溝疝氣無法自行痊癒,且服藥治療無效,因其本質是一種腹壁構造的異常。雖然標準治療方式是手術,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,也會考慮非手術處理方式:
一、觀察等待(Watchful Waiting / 追蹤觀察)
- 對於無明顯症狀或無不適的男性患者,可選擇暫時觀察。
- 然而,多數無症狀的腹股溝疝氣會隨時間出現症狀(如疼痛)或腫塊增大,屆時就需手術治療。研究也指出,許多患者最終仍須手術,甚至可能因併發症需緊急處置。
- 對於女性患者,即使沒有症狀,仍建議及早手術,因女性更容易發生嵌頓風險。
- 對於嬰幼兒及青少年,一般不建議觀察等待,而是儘早安排手術為宜。
二、疝氣帶的使用
- 疝氣帶可能會在等待手術期間短期使用,或用來做為手術前的輔助措施。
- 功能包括:
- 暫時緩解不適症狀,如下腹隱痛或腫脹感;
- 防止疝氣包塊持續變大或發生嵌頓。
- 這類裝置屬於暫時性措施,無法治癒疝氣。
- 特殊情況如懷孕期間出現疝氣,可考慮保守治療,使用疝氣帶控制病情,但須與醫生詳細討論評估。
總結
腹股溝疝氣的根本治療方式為手術。非手術處理如「觀察等待」僅適用於特定族群(如無症狀男性),而疝氣帶或加壓裝置則用於術前輔助或特殊情況控制症狀,無法取代手術。早期正確評估與處置,才能有效避免病情惡化或出現併發症。
二、手術治療(開放手術 vs. 腹腔鏡手術)
經過長時間的手術演進,腹股溝疝氣的手術目前主要分為兩大類:
-
傳統開放手術(Open Surgery)
-
微創腹腔鏡手術(Laparoscopic Surgery)
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,需根據病患的狀況與醫師評估進行選擇。
一、傳統開放手術
手術方式:
- 在腹股溝處開一個約 4–5 公分的切口。
- 由外科醫師分層切開肌肉,進入腹壁,找到疝氣囊。
- 將疝氣囊內脫垂的器官(如腸道或網膜)推回腹腔。
- 疝氣囊會被縫合或切除。
- 修補腹壁薄弱處(疝氣缺口),並使用自體組織或人工網膜(Mesh)加強化缺口。
- 最後縫合各層組織並關閉傷口。
麻醉方式:
- 可採用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,一般無需全身麻醉。
優點:
- 手術技術成熟、操作相對簡單。
- 不需全身麻醉,適合高齡或合併症患者。
- 成效穩定,復發率與腹腔鏡手術相當。
缺點:
- 切口較大,約5公分,可能影響美觀。
- 術後疼痛感較明顯。
- 肥胖患者手術難度增加。
- 術後可能出現血腫與慢性疼痛的風險略高。
二、微創腹腔鏡手術(腹腔鏡疝氣修補術)
手術方式:
- 採用全身麻醉,患者需在完全睡眠狀態下進行手術。
- 醫師會在腹部(多在肚臍附近或下腹部)製作切口。
- 透過切口置入腹腔鏡與手術器械。腹腔鏡是帶有攝影鏡頭的細管,能即時將體內影像傳輸至螢幕供醫師操作參考。
- 為增加視野與操作空間,會向腹腔或腹膜外空間注入二氧化碳氣體撐開組織。
- 醫師分離疝氣囊,將脫出的腹腔內容物(如腸子)推回原位。
- 最後,於腹壁缺損處後方鋪設一片人工網膜(Mesh),以防止日後器官再次滑脫。網膜可透過縫合、膠黏劑或釘固定等方式固定。
- 手術結束前會檢查有無出血,並將氣體排出,縫合傷口並貼上敷料。
手術方式分為兩種路徑:
- TEP(全腹膜外法)
- 不進入腹腔內,不會直接看到腸子。
- 對於減少術後腸沾黏風險更佳。
- TAPP(經腹腔腹膜前法)
- 從腹腔進入,再操作腹膜與缺口之間的修補。
- 可直接觀察腹腔內器官,操作彈性較高。
有些醫院亦採用機器手臂輔助手術(如達文西系統),提高手術精準度與穩定性。
優點:
- 傷口極小、術後疼痛較輕微。
- 恢復速度快,多數患者可在數日內恢復日常活動。
- 術後出現慢性疼痛或血腫的風險較低。
- 適合同時修補雙側疝氣,無須額外切口。
- 特別適合女性、年輕患者及肥胖者,因內視鏡技術能避開表層脂肪組織,提高手術安全性。
缺點:
- 手術技術較複雜,需要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執行。
- 需接受全身麻醉,對某些高風險患者可能不適合。
- 曾有腹部手術史或接受腹膜透析的病患,可能增加此術式的困難度。
術式選擇的說明:
研究顯示,傳統開放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在治療效果與復發率上差異不大。然而,兩種術式在手術過程、術後恢復、疼痛程度及適用對象上各有差異。
建議病患在選擇手術前,與主治醫師詳談,根據自身健康狀況、過去病史、生活需求及醫師的經驗,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