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股溝疝氣特殊族群的考量(兒童/老人/孕婦)

編撰: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 外科 世木村醫師


一、兒童與嬰兒的腹股溝疝氣

腹股溝疝氣是兒童常見的外科疾病,成因多為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合,導致腹腔器官(如腸子)滑入腹股溝或陰囊,形成鼓起。男嬰比女嬰常見,右側多於左側,早產兒發生率更高。

1.常見症狀

  • 鼠蹊或陰囊處鼓起腫塊,用力或哭鬧時變明顯,平躺後可能消失。
  • 嬰兒可能表現為哭鬧不安。
  • 特殊型態如陰囊水腫,看不到鼓包但兩側陰囊大小不一。

2.診斷方式

以醫師觸診為主,必要時搭配超音波檢查。需與淋巴結腫大、隱睪症等鑑別。

3.治療方式

  • 不會自行痊癒,需手術處理,藥物無效。
  • 嬰幼兒建議儘早手術,避免器官卡住(嵌頓)導致壞死。
  • 學齡兒童可安排寒暑假手術。
  • 嵌頓疝氣如可推回,建議數日後再手術;若無法推回或有腸壞死風險,需立即手術。
  • 兒童手術多為結紮疝氣囊,不需人工網膜。

4.術後照護重點

  • 可正常活動,但避免腹部用力(如哭鬧、便秘)至少一個月。
  • 三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(跑跳、久站)。
  • 飲食清淡、多蔬果,預防便秘。
  • 傷口保持乾燥,避免碰水一週;若紅腫發燒,請即刻回診。

結論

腹股溝疝氣在兒童多屬先天性,手術是唯一有效治療方式。術後應避免增加腹壓的行為,配合照護可有效降低復發風險。

二、老年人的腹股溝疝氣

1.發生原因與高風險族群

腹股溝疝氣常見於老年男性,特別是 70 歲以上族群。主因是腹壁肌肉退化、結構鬆弛,再加上腹內壓長期升高(如咳嗽、排尿困難、便秘、腹水、提重物等)。

2.臨床表現

最典型症狀為腹股溝處出現可消退的腫塊,活動或用力時變明顯,休息時縮小。部分人伴隨腹痛、腹脹、便秘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摸起來可能柔軟、有腸蠕動聲。

3.治療原則

  • 疝氣不會自癒,手術為唯一有效治療方式,藥物無效。
  • 無症狀者可先觀察,但多數會逐漸變大或產生症狀,仍建議及早手術。
  • 手術方式可選傳統開放或腹腔鏡微創,並使用人工網膜加強腹壁。
  • 手術類型、麻醉方式應由醫師依年齡、體能、基礎病共同評估決定。

4.術前準備重點

  • 控制慢性病:如咳嗽、便秘、攝護腺肥大、腹水。
  • 改善營養狀況與貧血,促進術後癒合。
  • 特殊情況如肝硬化或需腹膜透析者,須更謹慎評估手術時機與風險。

5.術後照護建議

  • 術後可日常活動,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(如提重物、用力排便、劇烈運動)。
  • 飲食建議:高纖、高蛋白,多水、少量多餐,避免便秘與酒精。
  • 排便順暢是重點,術後一個月內應避免用力解便與劇烈腹部用力。
  • 傷口保持乾燥,避免一週內碰水;若紅腫熱痛需就醫。
  • 運動分階段恢復:散步可早期進行,中強度運動術後一個月,大強度運動則建議三個月後再開始。

6.手術風險與復發

手術風險低,併發症如血清腫、慢性疼痛、感染與復發罕見但需注意。復發與腹壓控制不良有關,術後應持續治療慢性咳嗽、便秘等問題。

總結

老年人的腹股溝疝氣多因腹壁退化與腹壓上升造成,手術是主要治療方式。決定手術時機與方式需視個人狀況評估。術前控制慢性病,術後避免用力與便秘,是預防復發的關鍵。

三、孕婦或女性患者的疝氣問題

女性與孕婦的腹股溝疝氣

1.發生率與類型

腹股溝疝氣在女性雖不如男性常見,但仍會發生,且約有 95% 為間接型疝氣,多與先天腹股溝管未閉合有關。女性發病年齡通常較輕,鼓包多沿圓韌帶出現。

2.症狀表現

女性症狀與男性相似,常見為腹股溝處間歇性鼓起,在站立、搬重物、咳嗽、便秘時變明顯,平躺時消失。不過,女性的症狀較不明顯,容易被忽略。

3.治療原則(非孕期女性)

疝氣不會自行痊癒,手術是唯一有效治療方式,藥物無效。

女性因 嵌頓風險較高,即使無症狀也建議及早手術。手術方式分為開放式與腹腔鏡微創,微創較適合女性。是否使用人工網膜與手術方式,應與醫師討論制定個別方案。

4.孕婦疝氣處理建議

  • 懷孕會使腹壓上升,易引發或加重疝氣。若計畫懷孕,建議懷孕前手術處理。
  • 孕期發生疝氣時,多採保守治療,如使用疝氣帶輕壓固定(避免過緊)。
  • 日常應避免腹壓上升,包括便秘、提重物、久站等。
  • 若出現嵌頓症狀,應立即就醫,由外科與產科醫師共同評估處理。

5.術後照護重點

  • 術後可正常活動,避免增加腹壓(如提重物、劇烈運動、用力解便)至少三個月。
  • 預防便秘很重要,建議多攝取蔬果、水分與高纖食物。
  • 女性術後出現慢性疼痛的機率略高,應持續追蹤與評估。

總結

女性雖非腹股溝疝氣高發族群,但一旦發生,嵌頓風險較高,建議即使無症狀也應考慮手術。孕前處理最理想,孕期發生則以保守為主,嚴防腹壓升高。術後避免便秘與過度用力,是預防復發與促進恢復的關鍵。